常州中学
周有光


曾经的江苏省立常州中学校门

大概因为我读了六年就算小学毕业了,不能进入常州中学。我十二岁小学毕业了,自己也搞不清楚怎么把我送到镇江中学去,大概是学校里面有老师是和我们有关系的人,有人照顾。我到镇江,不习惯。在镇江待了不到一年,又回来了。镇江也是江苏的大地方,回来的理由大概是年龄太小,不能适应,我就记得镇江中学其他的同学都是比我大得多。


周有光

回来后,我就进常州中学的预科读了一年。常州中学的好处是预科非常好,因为每个学生不同科目的水平不同,假如你的国文不好,读预科就补国文,数学不好就补数学,英文不好就补英文。在预科,我的记忆当中主要读古代的东西,最重要是读了《左传》。一年预科,四年正科,结果小学读了六年,最后还是七年。

常州中学的创办人是屠元博,常州中学有一个塔纪念他。这个人了不起,他在清朝末年就跟孙中山在日本一起闹革命。每年冬天,他偷偷地回到常州,辫子已剪掉,头上戴着帽子,戴上假辫子。那时候男人可以骑马骑驴,他不敢,白天也不敢活动,晚上坐轿子,戴帽子在常州搞革命,其中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创办常州中学,是清朝最晚的时候创办的,等到办好,已经是民国元年了。屠元博的父亲叫屠寄,《辞海》里有他的名字,他是历史学家,清朝末年京师大学堂的教授,一早就让儿子到日本去了。屠元博是孙中山的左右手,民国初年有国会,不同的党都有议员,同盟会的议员小组叫同盟会党团,要有一个头头,叫党魁,就是屠元博。后来北洋政府时的党派斗争很厉害,据说,人家就请了屠元博吃饭喝酒,酒里面放了毒药,把他毒死了。屠元博的儿子叫屠伯范,是我的姐夫,我的三姐嫁给屠伯范。屠伯范在日本学化学,和郭沫若是同班同学。


左:屠元博先生纪念之塔,右:屠元博先生像

江苏省是教育发达的地方,一个府只办一个中学。没有大学,大学就是教会学校。常州府就开了常州中学,四周好几个县都属于这个府的,要到这个地方来读书。教员集中了一些水平很高的进步人士,给我们影响特别大的是一位中文教师叫吴山秀,那时的中文教材都是文言文,可是他解释这些文章时,就发挥他的思想,给我们印象深刻。

我们学校要请一些有名的人来演讲,叫做“名人演讲”。有一个小组专门请名人来演讲,这个小组也请吴山秀来讲。吴山秀是自己人,黑板上写好了“名人演讲”,他用笔把“名人演讲”改成“各人演讲”。他提倡白话文,可是当时白话文不进课堂,他就在课外教我们看白话的东西,写白话的文章,把许多五四运动的思想在中文课上灌输给我们,我们这些小青年对他非常钦佩。

常州中学都是男生,没有女生,一定要住在学校里面,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天。特点是上午上三课,每课五十分钟,下午是游艺课。什么是游艺课?自己选课,假如你喜欢古典文学,可以选古文;喜欢书法,可以选书法;喜欢打拳,有两位老师教打拳,一位教北拳,一位教南拳;喜欢音乐,可以选音乐,音乐有国乐、外国音乐两门。有一位很有名的音乐家刘天华就在我们学校教音乐,音乐课的乐理就是他上的。刘天华在学校搞一个军乐队,每到4点钟,就在学校里一面演奏一面绕一个大圈子,听到军乐声,大家都休息了。刘天华的哥哥叫刘半农,弟弟叫刘寿慈。


江阴刘氏三杰:左起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刘寿慈)

游艺课不用考试的,考是没有必要的。这个课程你有兴趣,会学得好的,用不着考。考得很好,不一定学得很好。

大家读书很用功。老师并不是追着你,给你很大的负担。常州中学教古书的能力很高,英文水平很高。学生到大学里,就能用英文了,不是像今天到大学还不能用英文,还要补英文,那就苦了。还有一点,中学时读世界历史、世界地理都是用英文课本,化学、物理、生物学都是英文课本。一直到今天,好些外国地名我都只记得英文地名,中文地名记不了。

吕叔湘我是中学同学,比我高一班,我们在读书时就认识了,我很钦佩他,他从前在家里读古书,我没有读,他会背《诗经》,我不会背。后来我搞语言,他是真的语言学家,我是假的,跟他往来很多,而且他的观点跟我一样。因为语言学界有许多观点是不同的,吕叔湘的观点跟我一致,所以相处很好。吕叔湘的哥哥非常有名,叫做吕凤子,是画家,也在常州教图画,我的父亲教中文,吕凤子跟我父亲很要好。


吕凤子(左),吕叔湘(右)

那时候读古书很重要,我的老师是教古文,但是提倡白话文,又不能教白话文,写文章主要写文言文,白话文写得好不算数。我在读中学预科时,补读古书,特别读《左传》,一篇篇地背,那时候古文进步得快了。我的老师教《古文观止》,他喜欢韩愈,因此我们大家都跟着他喜欢韩愈。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很糊涂的。那时候记忆力非常好,所以读了很多古书。我有一个同学叫史松培,溧阳人,那时候自修室一张桌子两人用,我跟他一个桌子,受他的影响,他从小就读许多古书,我很羡慕他。他很用功,清早五六点人家还没有起来,我们就起床,我跟他念了许多古书。史松培后来去读东吴大学,我们没有联系了。我很怀念他。


摘自周有光著《晚年所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第8-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