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虽微,犹增春色
郑韬(四川省泸县二中)

这次我的两名学生蒲文钰和邓涵能够进入“燕园杯”历史写作大赛总决赛并获奖,我并不敢居功,因为为她们提供帮助的并不仅仅我一个老师,何况我并不是历史老师,而是语文老师。当然,文史哲不分家,所以我才敢“指导”。或许正因为外行的“野狐禅”指导,让内行们稍有点“眼前一亮”之感,就如顿顿山珍海味之后,偶遇一点粗茶淡饭,反觉得清新爽口。

我对她们的指导更多地是从一个语文老师的感觉出发的。两个学生并没有一开始就来找我,只是向我问询本校一位退休老师的情况,她们在确定选题并快完成初稿之时才跟我说起这件事。她们自己决定以学校历史为写作内容,并做了很多的工作。我认为,肇始于抗战年代的泸县二中,其命运与新国家、中华民族的命运其实是一体的,一所偏居于西南小镇的农村学校,同样可以反映历史的恢弘、时代的波澜。其中,先贤们在面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不惜牺牲、勇敢担当、保存火种、传承希望的责任意识,尤为令人动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遭遇诸多苦难之后,犹能生生不灭、自强不息,或许正在于这种责任与担当。她们选择自己熟悉的母校作为写作对象,其中不仅仅有知校爱校之情感,更有一种传承的意义。

然而,她们的初稿直接被我枪毙了。我的主要理由是:一、作为文章,纯粹以时间为序,将学校历史描述一番,平铺直叙,这就没有重点,没有波澜;二、作为创作,没有明确表现自己的主观认识,没有个性,没有亮点;三、作为历史故事,没有将学校历史放在时代背景中来观照,没有突出“人物”在学校历史与时代背景之下的存在意义;四、作为历史探究,没有追溯学校的“昨天”形成的原因,没有思考学校的“昨天”对于“今天”的意义。

在我看来,历史写作,当是熔文学、史学、哲学于一炉,就是用历史的眼光和哲理的头脑进行文学的讲述。除了要会观察、会思考、会探究外,更要会梳理、会讲故事。从文学的角度和中学生实际出发,历史写作最好是“以小见大”,即以小切口、小事物、小人物展现大背景、大时代、大主题,只窥一斑,想见全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泛黄模糊的一页文书,苍苔斑驳的一截残砖,深沉沧桑的一对浊眼,其背后莫不有曾经鲜活而生动的人物,莫不有独一无二而真实存在的故事。然而人物可能很多,故事可能很长,所以需要梳理、剪裁、整合,并且,需要想清楚:故事那么多,我为什么要讲这一个?

本着这样的认识,我给她们的这次写作提了这样的建议:一、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最好是一些具体的人、物,通过对具体的人、物的追述,展开故事,回顾历史,反映时代;二、不求面面俱到,重点表现自己最有感触的事物;三、要注意人物与时代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要将人物的命运、使命放在一定的历史、时代之下考察,突出人物在历史与时代之下的选择,进而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质;四、作为学校历史故事,还要注意先贤们那些可贵的精神品质所凝聚的学校精神,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我还建议她们先去读读南帆的《辛亥年的枪声》《戊戌年的铡刀》这两篇文章,感受充满智性的大家之作,找点灵感。

两位同学是认真而可爱的。她们得到竞赛的消息已经是10月底了,11月20号就是截稿日期,21号她们又要参加泸州市的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在如此紧张的时间之中,她们在初稿被否定之后,还是决定不放弃,再找素材、重新创作。蒲文钰同学以“在历史的钟声中砥砺前行”为题,以一口钟为切入口和线索,反映学校命运、民族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主题。邓涵同学则以“‘衣锦’有乾坤,铸我二中魂”为题,选择“那年”“那人”“那钟”来重点表现泸县二中前身——衣锦中学的创建,突出时代与历史之下的人物选择与担当,反映人物精神与学校精神。她们的二稿与一稿相比较,显然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我仍然还觉得内容不够充实、细节不够丰满,语言也还可以打磨打磨。可是,一则时间紧迫,二则资料缺失,只得留下遗憾。

这次历史写作大赛,对学生而言,其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获奖。她们在与我交流时表示,一开始,的确也怀有功利目的来参加这个活动,但是慢慢地,感受到了很多有趣又有意义的东西,她们觉得,去探寻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那些人与事,追本溯源,打捞真相,还原旧貌,仿佛让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厚重而宽广;而认知了过往,才更加理解今天,也更清楚脚下的路。我想,思想认识的提高、情感体验的增加,让生命与灵魂都得到了升华,这是远胜于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的,更远胜于一页获奖证书。她们能够在紧张的时间里不放弃这次写作,犹让我感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欣慰。

一次历史写作,让学生真切地获得了成长,这是历史的现实价值,也是文学的实用价值,同时也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比如对教育教学的反思,比如对历史存在的认识。

虽然我不是学历史的,却也知道“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等说法,知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等诗句。然而总以为历史只在书架上那厚厚的书册之中,也只为当政者“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用。值此“燕园杯”历史写作大赛之际,我因指导学生,才去仔细思索而偶有所省:凡成过往,皆为历史;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历史并非是大人物的专利,平凡卑微如我辈,也自有历史;我们正生活在当下,我们正成为历史。

个人因经历而存在,民族因历史而延续。龚自珍在《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希特勒也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在今天,我们固然不太可能会再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但是正如《司马法》所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同样地,天下虽安,忘史必危。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巨大时代潮流之下,或许,冷静地坚持文化个性,保持民族特色,不失为存在之意义、复兴之道路。“燕园杯”历史写作大赛,本身便是一种历史使命的担当,其最大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一叶虽微,犹增春色,犹见时令。学生们的历史写作,或许不过大海滴水,其内容也不过宏大历史之中的一粒微尘,然而,一滴水、一粒土、一片叶,也自有其世界,自有其价值。

今天之后,这一切也都是历史,或也可待后人来钩沉索隐一番。


本文是首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优秀指导老师活动感言。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