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史——涵育学科素养之道
胡军哲(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1931年,美国史学家卡尔·贝克尔就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时发表了《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的著名演讲,生动地阐释了相对主义的历史观念。贝克尔认为:“把历史学看作对曾经存在的现实的一种节略的、不完美的再现,看作一种为满足那些以史为鉴的人的需求而对不稳定的记忆模型所做的重新设计和粉饰,既无损于历史学的价值,也无损于历史学的尊严。”正因为如此,历史才具备了无穷探究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个人史也是汇入正史河流的涓涓细流。哪怕只是一个少年只言片语的钩沉,也是重建被遗忘与被毁坏的历史的一砖一瓦。2012年7月,《看历史》杂志发起了“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2017年12月,北京大学历史系举办了首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这些赛事,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学生跳出课本,走近身边的历史。于是,父母爱情、家风家训、乡村变迁、民风民俗、服饰生活、中学校史、我的老师……,都呈现于学生笔端。通过这些“写史”的活动,大大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真切地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只存在于过去的感觉,其实是因为自己缺少一种发现历史的眼光!

学生写史,有利于深刻理解唯物史观。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存在于生生不息的人类物质生活,以及生产力的客观发展过程之中。“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共产党宣言》语)这个说明的逻辑顺序是,只有把人的思想归结于社会关系,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自然的历史过程才成为可能,历史才最终成为科学的历史,历史学家才能科学地“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5—526页。)因此,无论是校史、家史,还是社区的演变、企业的兴衰等离不开物质的生活及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我们把握历史大势、揭示历史规律的有效武器。通过“写史”活动,学生大都能明白这一点。

学生写史,有利于深刻把握时空观念。历史的发展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学生写史,必然要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起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这是一个将自身置于历史情境,重新还原特定时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时空被赋予特定的现实意义,现实社会又将置于历史时空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一位学生跟我说,我写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中的人。历史只为人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时空的框架,而我所关注的,是在这个框架中的人的命运抉择、进退取舍、彷徨挣扎,是“在个体生命与连续流动的历史关系中,探寻历史运行过程中个体生命的‘踪迹’”。我们怎样为这种写作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于历史的人文关怀。

学生写史,有利于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历史故事写作,不仅需要有“找故事”的敏锐、“写故事”的文采,更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证据意识。从访谈对象的选择、谈话提纲的拟定、文献的搜集整理,到最后考证成文,每一步都颇有讲究。文献的真实性必须进行考证,访谈过程也必须进行照相录音。引人入胜与严谨真实兼备,这是历史写作所必须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来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实事求是与凭证据说话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学生写史,能够培养这一素养。

学生写史,有利于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历史是一门解释性的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历史的解释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论我们可以怎样去正确地确定历史‘事实’,但事实本身和我们对于事实的种种解释,以及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解释的解释,跟着人类向未知的将来行进,就会有不同角度或比较不明显的看法。”(卡尔·贝克尔:《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第277页。)学生在写史的过程中,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写历史文章、进行历史解释是一个充满乐趣,充满研究性的过程,我们需要大量翻阅史料,需要不断精炼语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经过很多较为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

学生写史,有利于培养家国情怀。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记不清多少风霜岁月,盛世繁华。学生写史,多取材于身边的故事,历史可能从没有离他们如此亲近过,家国情怀也许在他们笔端未曾如此浓烈的流淌过。学生雷邓渝瀚以就读的中学——雅礼中学的校史为题,写就了一篇精彩的历史论文。他在颁布典礼发言时说:“查阅资料,我们在书山之中触摸着历史的轮廓;实地调研,在熟悉的土地上发现着不一样的精彩;听人讲述,在最亲的人身上了解到不一样的传奇。一切的一切,我发现着对于历史新的理解,增添着我们对亲人、家乡、母校的依恋之情。”“唯有脚步可以丈量历史的厚重,唯有思考可以探求历史的深度。耶鲁协会在中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办学艰辛;雅礼毕业生金岳霖先生求知向上,报效中华的勤奋求索;雅礼第一任中国人校长、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劳启祥的鞠躬尽瘁,等等,一点一滴叩击着我的心弦。”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便是我们今天大力呼唤所要培育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直以来,我有个疑惑,我们的很多学生在语文作文中能够做到文思泉涌、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每年高考过后,各地可以结集出版的优秀作文触目皆是。但我很少看到优秀的历史习作,学生的历史表达已被一些固化的答题公式浸染熏陶,如“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启示=国情+领导+群众+思想+策略+……”等。干瘪的逻辑线条,怎么能够承载生动丰富的历史?如何能够呈现扎实深厚的学科素养?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常为人诟病。近年来,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写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


本文是首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优秀指导老师活动感言。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